10月26日,四川农业大学引进人才、猪病研究中心青年教师杜森焱博士在7教1109为大家带来了一场精彩的学术报告,让大家了解到寨卡病毒单个位点突变与病毒传播流行的潜在关系。
论坛开始,杜森焱老师首先介绍了什么是蚊媒病毒,以及蚊虫是如何传播病毒,为大家解释了病毒的传播和蚊子吸血两个截然不同的过程,即病毒只需要蚊子在叮咬部位吐唾液即可实现传播。随后,杜博士介绍了近年来暴发的蚊媒病毒疫情——寨卡疫情和蚊虫感染的关系。他们的研究发现,寨卡病毒的NS1蛋白可以辅助寨卡病毒感染蚊虫,而病毒感染哺乳动物后分泌到宿主血液中的NS1蛋白量又决定了病毒对蚊虫的感染能力。然而在2013年前,亚洲小规模地方性流行的寨卡病毒NS1蛋白188位氨基酸为丙氨酸(A),且其蛋白分泌量较少;寨卡病毒经南太平洋地区的岛屿(2013年-2014年)传播到南美洲大陆(2015年-现在)过程中,病毒NS1蛋白的第188位氨基酸发生了从丙氨酸(A)突变为缬氨酸(V),致使NS1蛋白分泌量明显增加,病毒感染蚊虫能力增强,蚊虫的病毒感染率大幅上升,最终造成了美洲寨卡病毒大范围流行。
杜老师精彩的报告使在场师生对其研究领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,同学们对蚊媒黄病毒与蚊虫宿主的关系有了深刻的了解。报告结束后,师生们就自己在报告过程中的一些疑问与杜老师进行了交流互动,杜老师精彩问答不断,赢得了台下一片片掌声。
